• 我的裁缝父母

    我的裁缝父母   我的父母是60后,是农民家庭的孩子,也是裁缝。   80年代末,顺应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大潮流,我的父母分别从四川和广西小山村走到了广西柳州市学习制衣。于是,一个小学文凭,一个初中文凭的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变成了靠手艺吃饭的“裁缝”,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手拿裁剪脚踏衣车。学成手艺,两人也走到了一起,留在了广西。   90年代初,中国量体裁衣的制衣行业可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时的服装商场里一排一排的门面都是裁缝小店。随便进一间门面,左右都是高高挂起的各色布匹,中间是长长的玻璃展柜摆满各类精致纽扣,当然,还有镇店之宝——缝纫机。我就出生于这个时候。父母总说,我出生时是他们最忙碌、最困难的时候。   白手起家的他们,把当学徒期间攒的钱,加上向亲戚、朋友借钱,租下了一个门面,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店,一家三口则住在门面后面隔出来的小半个房间——仅能放下一张床,一个灶台,没有更多的地方了。即便是这样,父亲和母亲仿佛一点也不觉得苦,他们总是充满了干劲,起早贪黑地忙活着。店里有生意就忙着招呼客人挑款式、选布料、量尺寸,店里没生意则忙着赶制先前客人的订单,期间还做一些上门缝补和修改的活儿。两人总是有说有笑地在一起干活,在这小小的十几平米里,裁布、缝制、熨烫、做饭,以及——带娃。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的裁缝店换了位置,搬到了当时市里最繁华的商场。我们住的地方也从裁缝店里的小隔间搬到了独立的出租屋,这个屋子同时也是工作间,放着又大又高大的工作台、裁剪刀、软尺、木尺、曲线板、熨斗和电动缝纫机。父母的工作模式也变了,母亲白天在店里接服装订单,既有个人的小订单,也有单位或企业给员工定制工作服的大订单,父亲则带着几个学徒在家做订单,有时候接一个大订单要足足赶工一个月。但到了晚餐时,母亲接上我回家,我们一家人又聚在一起。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年,父亲母亲从一穷二白,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做了近10年的裁缝生意后,终于有能力在市区买了一块宅基地盖起了楼房。起初建房时,周围一片光秃秃的,房子建了大半年,终于在过年前搬了进去,这时候附近多了几处毛坯房,但依然空旷得一眼就能看到头。后来回想,才知道父母多么能干,当时几乎是在当地最早起房子的一批人。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在更新换代。即便是父亲母亲这样勤劳吃苦的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生存危机——量体裁衣的制衣行业逐渐走向萧条。上门光顾的只剩下个别身材特别,不得不定制衣服的老顾客,手艺精湛的“裁缝”不吃香了,个体经营的“裁缝店”变的难以生存。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产的成衣行业的日渐兴盛,进店就可以挑选各式各样现成的衣服,大中小码都试一遍,合适了就能马上买回家,这是量体裁衣单件制作成本高、等待时间长所不能比的。在这种形势下,当熟人推荐父亲到沿海一家制衣厂当车间主任时,父母决定关掉裁缝店,父亲先去看看环境,母亲在家照顾孩子,只做老顾客和周围邻里的小生意。从那时起,晚餐只剩我和母亲,过年才能见到父亲。父亲经常会打电话回家,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他总说,自己读书少,在外打拼很辛苦,希望我好好念书,以后不用那么辛苦。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考上了与祖国同岁的石河子大学。母亲在我离家上学后,与父亲结束了异地,两人终于在珠三角一家制衣厂共事。父亲已经是一名老师傅了,负责裁制样版、分配工序,形成流水线;母亲则负责查货、质检,协助父亲管理车间流水线。由于回家不易,每周1次的通话是我与父母主要的交流渠道。他们总说,好好学习,不要松懈,多参加活动,锻炼自己。   父母的叮嘱激励着我,我也是这么努力实践着。2013年到2019年,我先后在石河子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这几年里,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带动了一批新兴行业。国内庞大互联网消费市场,发展成熟的智能手机产业,加之中国互联网支付普及程度和便利程度属全球之首,由此带动大数据、物流仓储、配送(外卖)行业兴起。传统的劳动力人口红利转变为互联网人口红利(8亿网民),催生新兴市场的繁荣,也使得珠三角出口导向型与劳动密集性产业面临了产业升级的困境与挑战。而这对于做裁缝的父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父母所在的制衣厂几次面临着车位招不到人、效益缩水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打工族不愿意在工厂里三点一线的工作了,许多人做起了网商、送起了外卖、变成了快递小哥……。母亲常常抱怨着招不到人,自己同时又是“拼多多”的忠实消费者,殊不知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已经快速发展到让世界强国美国忌惮的程度。父亲母亲仍然坚持着老本行,守着制衣厂,还拓展了外贸订单——尽管招人始终不大顺利,但更新换代的过胶机、自动定位的电动缝纫机等大大提高了车间生产效率。中国外贸出口正是无数像父亲母亲这样勤劳的普通老百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财富,制造物美价廉的产品供应到国际市场,打破传统工业国的价格垄断,给消费者更多更好的选择。这一年,我完成了学业正式参加工作,回到离家不到100公里的广州,任职于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的南方医科大学。当我如愿成为一名教师,开心并惶恐于“教书育人”的职责,父母叮嘱我,人生道路才刚刚开始,会遇到困难,但也会有解决办法,要继续努力。   做了一辈子裁缝的父母,经历了一穷二白的艰难创业,抓住了量体裁衣的发展机遇,创造了家庭财富;也经历了无可避免的服装制造行业变革,直面了事业危机,离乡背井从头再来;现如今,他们仍然坚守在制衣行业,顺势而为,锐意进取;还培养出了一个大学老师,教会我,努力会有回报,困难无法避免,但总有解决办法,要不断努力。   我想,我的裁缝父母,其实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缩影,也是新中国的缩影。新中国成立至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财富,也改变世界。尽管发展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有经融危机、非典、汶川地震、暴恐分裂、中美贸易战等,但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着国人直面和解决困难。中国也需要时刻充满危机意识,勇敢面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际形势,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 我的祖国和我,就像海和浪花一朵

    我的祖国和我,就像海和浪花一朵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我和我的祖国,就像这首歌,祖国是大海,我是浪花,大海激起浪花,浪花点缀大海。日益强大的祖国是澎湃激荡的大海,从一个懵懂少年到迈入中年的我,就是伴随着祖国发展而成长的浪花。   成长是一条绵延的路,有过苦涩的回忆,也有过温馨的憧憬,有过风和日丽,也有过狂风骤雨。年幼时我曾赤足求学,成年后能在大学里驾车授课;我曾眼巴巴盼着过年过节吃上鱼肉,到现在嫌弃鱼肉的不健康;我曾穿着姐姐改装的衣服遭人嘲笑,到现在西装革履受人尊重。短短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身上无不印记着祖国迅猛发展的痕迹。   我见过高呼“反帝反修”的游行,也见过举着“小平您好”的学生队伍。我跟随父母庆祝过“四人帮”的倒台,也欢呼过中国女排首次夺冠。我曾为父辈参加边界作战跟着母亲担惊受怕,也曾为叙利亚满脸鲜血的男孩揪心并庆幸,庆幸我的孩子可以安静地画着她喜爱的动物。我曾坐过吱呀作响的牛车担心着天黑前能否到家,现在经常在时速200多公里的高铁上舒心地听着音乐。我曾叹服于阿姆斯特朗的登月,现在更为杨利伟们成功登天、神州号和天宫号空天穿梭骄傲。我曾因儿时一次肺炎差点丧命,也因现在利用便利高端的医疗条件治愈了不少患儿充满成就感。   我经历过非典时期,看到了听到了无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为扑灭瘟疫奋斗在一线,更有英雄的同行倒下在他们救治病人床上。我经历过98年滔天洪水、08年汶川大地震,看见过我们的子弟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滚滚洪流和滚石,看到了我的祖国的不屈和团结。建国50周年天安门前的盛大阅兵典礼,铿锵的步伐展现了祖国的自信与实力。08年北京奥运会,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听着电视里女孩《歌唱祖国》的天籁之音,听着国歌一次次奏响,看着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祖国”二字从来就没有那样深刻过。   五星红旗意味着家和国。小学入学第一天,在简陋的校园里,望着操场升起的五星红旗,学着老师笔直立正的我,仿佛已是大人。二十多年后看到香港上空伴随着神圣铿锵的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祖国的骄傲和自豪,在我心中盛得满满!又过了十年,独自在洛杉矶陌生的街道上行走,转过街区,中国领事馆前的五星红旗跃入我眼,瞬间看到了家!孤寂和寂寞顿时排解。   短短几十年,我和我的祖国经历了奇迹。过去的我无法想象现在的我和我的祖国,现在的我深信我的祖国必将震撼世界和寰宇。圆梦中华,民族复兴。我的祖国和我,就像海和浪花一朵,浪花归于大海,大海成就浪花。

  • 有一种情结叫自行车

    有一种情结叫自行车 曾经,自行车是凭票供应下的奢侈品,人人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过去,自行车广受追捧,成为当时不少年轻人的必备嫁妆;后来,自行车逐渐被汽车、高铁和飞机所取代,一夜之间被沦为了“弃儿”;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看似“穷途末路”的自行车又“柳暗花明”,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又在人们耳畔回响。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从“奢侈品”到“共享品”,从重要交通工具到城市亮丽风景线,从自行车到自行车,自行车已然成为改革发展长河中承载时代变迁的代名词,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理念的更迭。   听父辈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凭票供应下的奢侈品,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多数人只能“望车兴叹”。无论繁华都市,抑或穷乡僻壤,人人均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当时家里能有一辆自行车,就堪比掘得宝藏,那个神气呐!骑着自行车在街上闲逛的那股得意劲头,绝不会亚于如今开着“大奔”去市场买菜的心情。不光是自家人对它宠爱有加,邻里乡亲也都会纷纷跑来看热闹,左摸右看,稀罕极了。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终结了凭票供应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欣欣向荣,自行车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依然广受追捧,成为一家人的代步工具。据母亲介绍,当时自行车与黑白电视机、缝纫机、手表一同成为她们的必备嫁妆。自行车呈现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色彩,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记载着曾经的故事,见证了农村生活的变化,而在我的心中,也有着许许多多关于自行车的美好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爸爸在宁乡县城工作,妈妈带着我和弟弟生活在农村。记忆中,但凡超过1公里的路途,妈妈基本都是骑着自行车带我们去。一辆凤凰牌自行车,前面横梁上用绳子牢牢捆绑固定着一个特制的儿童坐篮,弟弟就是坐在这个篮子里的,而我则坐在后座,小手紧紧握着车架,生怕自己一不小心会被颠簸掉下去。最喜欢坐在自行车上,任头发随风凌乱,我一边抬手迅速拨开遮住双眼的刘海,一边好奇地观看身后不断变换的风景,唯恐错过一处美景。   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同伴中掀起了一股学骑自行车的热潮,那时的记忆可以用“痛并快乐着”五个字来形容。面对又高又沉的带有横梁的“庞然大物”,我们得从学推自行车开始,推顺了才开始学骑。小小的个头,只能从自行车横梁的中间跨过去斜着身子骑,当时这动作被叫做“骑小叉”。先是用左脚踩踏板,右脚点地,踩半圈停下来让其滑行,慢慢的才敢踩完一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关键要掌握好技巧,注意把握好上车、跨腿、落车等动作。我平衡感比较好,学车的过程基本顺利,也没咋栽过跟头,而有的伙伴则坎坷很多,拼命学拼命摔,“狗吃屎”、“嘴啃泥”、“四脚朝天”、“大不列颠”等各种花式摔法,学一圈车下来,常常是鼻青脸肿,伤痕累累。   我真正上座踩车是在11岁的时候,那时个头长高了一些,脚勉强够踩车,当然也发生了我骑车生涯中最糗的一件事。能上座骑车了,难免有些小激动,沾沾自喜,急于炫耀与证明自己。于是一个人偷偷骑着自行车到了同学家,从她家一出来便是一段下坡并直角转弯的十分考验车技的沙土路,那时懵懂无知哪懂得评估与掂量自己的能耐。傍晚回家时,就一“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那段下坡并直角转弯的沙土路上体验了一把乘坐“土飞机”,差点丢了小命。   尽管这次骑车带来的切肤之痛没齿难忘,但也并未让我就此放弃骑自行车。后来母亲专门给我买了一辆精致的轻便自行车,接下来六年的初中与高中生活,这辆轻便自行车便成了我学生生涯里往返于家校的常态化交通工具,它年复一年地陪伴我跨越沟壑征服路途,同时也陪伴我走过了美好的青少年时代。   时代更迭,20世纪末期与21世纪初期,汽车、高铁和飞机,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曾经风靡一时的自行车,被视为“道路抢夺者”,成为交通不畅的负累。曾经在高校校园备受青睐颇有故事的自行车,也逐渐被大学生们束之高阁,沦为“僵尸车”。尤其21世纪后,自行车的命运急转直下,一夜之间成了“弃儿”,我国也由“自行车王国”摇身转变成了“汽车王国”。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机动车的与日俱增,道路拥堵、停车困难、尾气污染等等新的难题困扰着市民。于是,共享单车应运而生,看似“穷途末路”的自行车又“柳暗花明”,被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重新火爆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圈。琳琅满目的共享单车可以满足人们短途出行,便捷环保,健康时尚,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一抹亮色,街头巷尾又荡漾着久违的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人们开始享受共享单车接驳城市交通的便利。   我骑行我快乐!我不在乎自行车的好坏,不在乎自行车的颜色,不在乎骑车姿势的美丑,只在乎骑行的心情与乐趣。我无比享受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城市马路的人流间,风景从身边缓缓略过,乌黑的秀发随风飘逸。骑行是一种质朴而自然的户外运动,轻巧方便又低碳环保,想停就停,想走即走,不会与美景擦肩而过,更可贵的是那种融入大地的感觉,那种沐风而行的美好享受。   时光流逝,经济发展,科技腾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变化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从自行车又回到自行车,看似回到了原点,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四十年前,自行车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是难能可贵的交通工具。四十年后,自行车是主动选择,是多样选择,选择健康的生活理念及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是一种怀想,一种记忆,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它那小小的两个轮子,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更见证着人们生活幸福节节高的美好现实。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自行车。时至今日,自行车依然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 记忆中的童年

    记忆中的童年 爷爷记忆中的童年 因病早逝的母亲的背影 时常在睡梦中追忆 上学第一天先生给取的大名 学起来有点费劲 一支两分钱的铅笔 对于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家里 确确实实是个奢侈品 于是开始离开学校 摸鱼爬树摘果捕虫 捡柴火放牛养鸡 当太阳完全落下 偶尔有几家会有昏黄的油灯摇曳 更多的是一片静寂的黑夜 入眠 爸爸记忆中的童年 学校的桌子椅子有高有矮 各式各样 那是上学第一天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因为有最喜欢的数学课而开心 也因为有美术课而苦恼 下课之后 成群结伴 上山找柴火摘果子 摸鱼放风筝玩泥巴 背着一大捆的柴火回家时 时常想着家里要是有辆自行车就省事多了 饭点是最惬意的时光 总是匆匆端着饭碗 去占领村里公用电视前的好位置 晚上偶尔会有露天的电影上映 在黄色的灯泡下玩着卡纸游戏 累了 躺上床上 下一秒就坠入梦乡 床下 是猪鸡鸭门的天地 我记忆中的童年 坐在朴素而整洁的教室里 胸前是令人骄傲的红领巾 晨读时从不吝啬的感情和嗓音 最期盼的是每周一节的兴趣课 听着家长说着义务教育的好 叮嘱我们要好好珍惜 放学后晚饭前 是最惬意的 四驱车动漫陀螺 跳皮筋踢毽子跳棋 夏天的傍晚 下班回来的爸爸会骑着摩托车 带着一家去兜风 一日三餐有荤有素 晚餐后 帮着妈妈做完家务 便坐在书桌前 开始作业时光 如果完成得快 可以陪着爷爷看抗战片 如果结束得晚 便爬上楼睡觉 梦里 是各种各样好玩的事 我们记忆中的童年 有着千差万别 这背后 是祖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但我们都一样 一样对这祖国充满热爱!